在今天召开的“2019年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的精彩讲话受到广泛关注。《纺织服装周刊》特将讲话原文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尊敬的两会代表委员: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各位两会代表委员相聚一堂,回中纺联“娘家”叙旧的时候。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诚挚热烈地欢迎各位亲人回家!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和历史走向。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中,中国纺织工业在改革中守正出奇,在开放中博采众长,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发展,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
七十年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中国纺织工业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纺织工业进入“新时代”,把握“新方位”,正在加速成为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和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科技、时尚、绿色”,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纺织工业的工作新定位、行业新标签、社会新认知。
如同政治学家塞缪尔ˑ亨廷顿所揭示的那样:“一个大国的崛起,意味着新的利益调整周期的开始。”中国纺织大国的崛起,也同样会面临产业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变动、体制变革、要素竞合与分配博弈。
回顾、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维度认知自己;展望、重构未来不是盲目冒进,而是顺应趋势的力量优化自己。“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在历史的回望与未来的探索之间,在成长与成长的烦恼之间,在“大”与“强”的新旧动能转换之间,在产业升级与政策导向的协同合力之间,藉由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与大家探讨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三大跃迁”、“三个落差”、“三个提升”与“四个方向”。
一、成长:“科技、时尚与绿色”的“三大跃迁”
七十年来,从人均棉布产量尚不足做一套服装或一床棉被,化纤年产量曾在全球经济统计中被“忽略不计”,我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全球纺织业中占据龙头地位,成为支撑世界纺织工业体系平稳运行的核心力量和推进全球经济文化协调合作的重要产业平台。“科技、时尚、绿色”,揭示了中国纺织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大跃迁”。
第一,“科技”驱动: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
建国初期,纺织工业部就制定了统一的经济技术指标、节约用棉和节约浆纱用量、总结推广先进的技术操作经验和改善工厂劳动条件等基础性技术工作。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通过自力更生已初步建立了纺织服装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纺织行业的科技优秀成果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原始创新,从单一产品、工艺技术创新到集成创新,体现出行业科技进步的显著成效。2011年以来共有23项成果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一) 以技术创新“提效率”
“内涵发展”标志之一:产品迭代的快周期与高品质,以及生产方式高效化与智能化。
从生产工艺看:纺织、染整工艺技术不断创新,面料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混纺、交织、复合等新工艺广泛应用,高支、高密、超轻薄等新品种不断推出,数码印花、精细印花等新技术更具高质量和个性化、精细化特征,后整理也从单一功能发展到多功能整理。
从生产方式看:两化融合持续走向深化。1978年,纺织行业开始应用计算机系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式起步。“六五”时期,棉纺厂信息管理系统研制成功;“九五”时期,服装CAD、CAM进入应用;“十五”以来,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大面积推广,在线监测、制造执行等生产管控系统取得突破,电子商务平台成为重要营销渠道,推动行业走向两化深度融合阶段。“十二五”末,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成为创新方向,引领纺织行业进入“互联网+”新时代。
劳动效率的提升,成为行业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显著标志。中国纺织行业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应用的绝对数量为全球第一,信息化与机械化融合水平位居全球第一,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为全球第一。2017年,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达到78.8万元/人,是1949年(6812元/人)的115.7倍;1949年到2017年间,棉纺行业万锭用工从550人左右降到60人以下;“十三五”以来,全数字化棉纺成套设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万锭用工可降至20人以下,并可实现夜间无人值守;棉纺最高纱支水平从40支提高到300支,60支以上纱线生产量的80%在中国,色纺纱生产量的90%以上在中国,高档村衫色织面料生产量的60%在中国,高档牛仔面料生产量的30%在中国,高支高密织物的生产技术主要在中国。
此外,行业新模式、新服务不断涌现,场景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实现了广泛渗透。
(二)以优化产能“调结构”
“内涵发展”标志之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现代纺织制造产业体系的完备性。
1980年,我国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行业纤维消费比重为84:11:5。2007年三大终端行业纤维消费比重调整至52:33:15,家纺占比达到历史高点,产业用纺织品至今仍处于上升周期。2017年,产业用纤维加工量达到1508万吨,是1980年的88倍。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水平提高,能够使用多元化纤维原料、多种类非织造、织造、复合及后整理技术,生产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过滤、土工建筑、安全防护、结构增强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18年,在我国纤维加工总量中,棉花占比为13.8%(估算值),化纤占比达到83.6%(估算值);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费比重达27%以上(估算值),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结构优化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优势全面显现。我国已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善的现代纺织制造产业体系,产业链各环节制造能力与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
(三) 以自主研发“破垄断”
“内涵发展”标志之三:产品总体自给率,以及自主技术与自主装备的全覆盖率。
建国初期,我国仅有58个纺织厂或加工点,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原料和设备均需依赖进口,全国纺织行业以棉纺织印染加工为主体。目前,我国纺织全产业链能够实现使用自主技术、自主装备生产自主开发设计的优质产品,这在我国制造产业中并不多见。
突出表现在:
高性能纤维“七五”时期列入行业攻关重点,“十二五”以来取得重大突破,碳纤维、芳纶等一批纤维自主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进入产业化阶段,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品种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纺织面料总体自给率超过95%,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显著提高,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重从1996年35.7%提高到2017年89.3%。
纺织机械研发与制造水平跨越式提升,国产纺机机电一体化、数控化水平及可靠性大幅提升,产品大量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部分产品已经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争,化纤、纺纱、针织等装备大量走向国际市场,纺机出口额从1990年1.2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34.5亿美元。
第二, “时尚”复兴:从审美依附到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解决中国社会诸多重大民生问题,其中穿衣问题是解决得最早、最好的民生问题之一。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城乡居民服饰“蓝、黑、灰一抹色”的情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着装风格的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本质上,这是“供给侧时尚化”与“需求端时尚化”彼此促进、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本土品牌的时尚崛起与设计能力提升。
中国本土品牌创意水准与设计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支撑了服饰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改变对以往国际品牌的审美依附,扎根于本土生活方式与流行趋势研究,围绕“情景化、可视化、交互化、故事化”的时尚设计思维,具有原创能力的“风格化时尚”,成为本土品牌拥有较强溢价能力的竞争力要素:李宁,在巴黎时装周、纽约时装周大放光彩,成为潮牌的代名词;波司登,走出国门,老牌换新颜;安踏,中国设计中国造,同样成为国产运动时尚的领头羊……。从供给侧来看,时尚的进化曲线,以往是替代的逻辑,现在则演变为补充的逻辑。文学、建筑、电影、绘画、雕塑……不同领域内的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时尚艺术的融合,都在为纺织服装产业的时尚转型补充可贵的能量。
(二)消费需求的品质提升与文化自信回归。
中国不仅形成了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而且形成了更加追求创新和变化、更加偏好新产品和新体验的消费文化。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关注有形产品向关注服务体验、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炫耀型消费向投资型消费转变……这些都是“时尚”生活方式在消费需求端的直接投射。
文化自信在产业语境下的重要体现,也在于消费者逐步改变了以往对国外品牌的审美依附与非理性消费,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度提升——国家工商总局分析2014年以来国内和国外热销品牌的网民搜索次数发现,2016年网民对本土品牌的搜索次数占总搜索量的53%,超过对国外品牌的搜索次数,反映出消费者对于本土品牌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腾讯00后研究报告》也指出——支持国产是00后关心国家的一个方式,53%的消费者不再偏好国外品牌,53%表示:“国外品牌不是一个加分项。”
第三, “绿色”文明:从环境压力到生态和谐
上一篇:
环境保护部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