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孙瑞哲
2018 年3 月4 日
各位尊敬的两会代表委员: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各位两会代表委员相聚一堂,回中纺联“娘家”叙叙旧的时候。“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在这里,要和大家说一声新年好!感谢各位两会代表凝聚智慧,秉承责任,立德立言,发金石之声,为纺织服装产业的美好未来请愿,为国强民富的辉煌明天出谋划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18 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中国今后30 多年发展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树立了纲领性旗帜。2018 年,中国纺织工业也将迎来各项事业赢得“新起点”、走向“新高度”、开创“新局面”的希望之年。“事业”,出自孔子《易经系传》中的一句话:“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不仅是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满足于“小富即安”,同时还能做一件对社会大众、对国家民族都有贡献的事情,这才算是“事业”。各位代表委员正在勤力经营、精诚开拓的纺织服装产业,正是这样一项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创造美、缔造爱,可与日月同辉,上天入地、惠己达人的伟大事业!
借两会召开之际,和大家分享“一组数据”、“两个发展关键词”以及关乎行业发展的“十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期待聆听各位代表对行业发展的真知灼见、金玉良言。
一、“一组数据”
2017 年,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
生产增速有所放缓。2017 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低于2016 年0.1 个百分点。出口态势企稳回升。2017 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2745.05 亿美元,同比增长1.62%,较上年同期回升8.84 个百分点。
内需市场增长平稳。2017 年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8 个百分点,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3%,较上年同期加快2.2 个百分点。
运行质效平稳向好。2017 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935.65 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768.81 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较上年提高2.42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26%,高于上年同期0.13 个百分点;总资产周转率为1.5 次/年,三费比例为6.21%,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纺织工业发生的发展举世瞩目。
纺织工业在新中国建立时就确立了支柱产业地位,改革开放40 年来,纺织行业一直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在大的经济波动中发挥稳定剂作用,支柱产业地位始终没有动摇。1978 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473.2 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1.2%;利税总额为109.6 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2%;出口额为21.54 亿美元,占全国22.1%;当年,全国货物贸易逆差11.3 亿美元,纺织行业扣除进口后净创汇10.3 亿美元。2017 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8935.65 亿元,是1978 年的145.67 倍,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5.9%;2017 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745.1 亿美元,是1978 年的127.4 倍,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12.13%,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比重36.8%,全行业净创汇2419 亿美元,占全国的57.3%。2017 年中国纺织工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309.3 亿元,是1978 年787.54 倍。
中国纺织产业建立起了全世界最为完善的现代制造体系,产业链各环节制造能力与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不仅有效满足了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内纤维消费需求,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2000 多万吨的优质纤维制品。2016 年中国纤维加工量为5420 万吨,是1978 年276 万吨的19.6 倍,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比重达53.47%,而1978 年占世界比重不足10%;2016 年,中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纱、布、化纤产量分别为3732.6 万吨、906.8亿米和4943.7 万吨,分别是1978 年的15.7、8.2 和173.5 倍。1978 年中国纤维加工量中,棉花占81%,化纤仅占15%;2016 年,棉花占比仅为13.2%,化纤占比达到84.2%。1980 年,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终端行业纤维消费比重为84:11:5;2016年,调整到45.5:27.7:26.8,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结构优化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优势全面显现。
纺织企业资本结构逐步改变,多元资本在行业中竞相迸发活力,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1978 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的93.2%来自全民所有制企业,其余为集体企业。2015年,国有控股企业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余2.3%,三资企业占比降至16.2%,民营企业占比则高达到76.5%。
满足消费需求是纺织行业的首要使命。1978 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仅有2.9 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2008 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突破15 公斤,2015 年超过20 公斤,纤维消费数量、结构均逐步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6 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1739 和575.4 元,比1985 年分别增加16.7 倍和17.4 倍。
纺织行业是重要的民生部门,40 年来,行业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供了丰厚的薪酬收入,而且发展直接惠及“三农”。与此同时,繁荣经济、扶贫富民,也是纺织行业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1978 年,纺织行业从业人数为311.2 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的7.2%;当年支付职工工资总额20 亿元。
目前,全行业行就业人口超过2000 万,2015 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946.2 万人,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仍保持在10%。纺织行业从业人口大部分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全行业每年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1000 多万个就业岗位和数千亿元现金收入,每年使用国产天然纤维原料约900 万吨,为农村、农民、农业发展做出贡献。全国百强县域经济中大部分是以纺织为主业发展起来的。各种特色、民族、非遗纺织制造产业的发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提供了重要途径,特别是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实现了区域间资源有效对接,激活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潜力。科学技术是行业变大变强的重要基石。2015 年,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以工业总产值计)达到73.6 万元/人,是1978 年的41.4 倍。纺织全产业链能够实现使用自主技术、自主装备生产自主开发设计的优质产品,这在中国制造产业中并不多见。“十二五”以来,碳纤维、芳纶等一批纤维自主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产业化阶段,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品种进入国际市场。“十三五”以来,全数字化棉纺成套设备已完成产业化研发,万锭用工可降至30 人以下。现在,中国纺织面料总体自给率超过95%,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显著提高,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重从1996 年35.7%提高到2017 年89.3%。产业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过滤、土工建筑、安全防护、结构增强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16 年产量达到1450.3 万吨,是1980 年的85 倍。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大力推进,2006~2015 年,纺织行业综合能耗累计下降44%,印染单位产品水耗从4 吨/百米下降到1.8 吨/百米,水重复利用率由7%提高到30%。
二、“两个发展关键词”
关键词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行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居民消费内涵日渐丰富、消费结构更加多元。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使得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不断深化,行业需求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关注有形产品向关注服务体验转变、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等特征。市场的规模效应与梯度效应对行业供给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中国纺织工业的体现,主要体现为:供需结构不平衡,是质量瓶颈;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结构瓶颈;产业收益不平衡,是价值瓶颈;创新应用不充分,是技术瓶颈;产融结合不充分,是资本瓶颈;环境建设不充分,是生态瓶颈。突破了这些行业发展的瓶颈,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才有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高质量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讲求的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现阶段重点任务是要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些战略部署的实现,要求行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集中体现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需要行业实现更加平稳的发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需要行业实现更加普惠的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行业实现更加绿色的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行业实现更加开放的发展。
三、十个行业发展热点问题
(一)重启行业认知
长久以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的情况客观存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两个行业加起来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已经达到了8.4%,超过了美国最高时期的7%。纺织服装产业基于传统行业与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印象锁定,在融资、吸引人才、品牌建立、商业渠道建设、以及其他政策扶持等方面都面临了被价值低估的不公平待遇。
然而,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中国纺织工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文化需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纺织行业的转型、发展与提升,需要政策予以更持续、更有力度的进一步扶持。
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对保障国民经济体系平稳、健康、有序发展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中国纺织工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文化需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7 年,纺织工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8935.65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5.92%;利润3768.8 亿元,占工业比重5.01%;出口总额2745.1 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12.13%。
第二,中国纺织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抗风险的安全池。2015年,实体部门利息支出已达到当年增量GDP 的两倍,2016 年虽有改善,但态势未变。与非金融部门加杠杆的大趋势不同,中国纺织行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平缓下降,其中纺织业与服装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工业整体水平。2017 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行业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7 年1~12 月纺织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4.8%;全行业500 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3507.32 亿元,同比增长5.2%。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8%;全国网上穿着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3%。2017 年行业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2745.05 亿美元,同比增长1.62%;贸易顺差占全国61.33%。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935.7 亿元,同比增长4.18%;实现利润总额3768.8 亿元,同比增长6.92%。
第三,中国纺织工业是平衡中国国际收支的重要支柱。中国纺织工业是中国第一大净出口创汇产业,始终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同时行业创汇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2001 年到2017年,中国纺织工业净创汇29104.14 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净创汇的74.97%。行业创汇在维持币值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着支柱作用。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纺织行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平缓下降趋势。在较低杠杆率的条件下,行业实现了较好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平稳的部门之一,行业在稳增长、防风险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值得补充的是,从目前的发展数据来看,纺织行业的投资水平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这也是行业在整个实体经济体系中具备充分活跃度的一种体现。2015 年至2017 年三年时间,地方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包括电力)大概有38 万亿元,其中财政出资7 万亿元,PPP 民间投资8 万亿元,剩余20 多万亿元是政府的隐性债务。这几年企业利润上升很快,增速超过20%,但是制造业投资的增长速度仅为不到5%,扣除掉价格因素实际上是负增长,这意味着企业不愿意在制造业里面扩大投资。
对比行业投资数据,除化纤行业外,产业链前端行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而三大终端行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均提升。三大终端合计固定投资5970.4 亿元,占行业总投资的48.5%;其投资增速分别为6.0%、25.8%及4.8%。2017 年,中国纺织行业固定投资13507.3 亿元,同比增长5.2%。从地区结构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速为7.9%,较上年同期加快2.4 个百分点,占全国投资增量的68%,由于东部新增产能较少,其较高的增速表明企业转型升级投入积极性高。
建议:
1、建议政府对纺织服装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发展贡献与行业定位进行再定义,加强行业品牌形象的积极塑造与重点宣传。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标志,经历不断转型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以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以服装品牌、家纺品牌为代表的时尚产业,贯穿全产业链加工的绿色制造产业”发展新阶段。“科技、时尚、绿色”正在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新标签、产业的新定位。倡导社会与公众对“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的中国纺织工业“新定位”予以充分认可,打破传统行业与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印象锁定。
2、建议政府部门对纺织服装行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加强、鼓励相关基础研究与动态监测。建议政府主导并支持开展高质量发展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为全行业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支持行业重点改进行业经济运行监测与分析方法,改变过度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现状,对反映行业经济发展质量变化的数据和资料加强应用、分析与走势预判。建议政府支持完善行业统计工作,在国家统计制度框架内,优化采集重点企业、产业集群相关统计数据,对国家统计数据形成补充,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体系化、常态化的研究支持。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走出去”
目前中国纺织产业已进入全球布局阶段,根据商务部统计,2003 至2017 年,中国纺织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88.1 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8.91%,占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7.61%。其中,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5.7 亿美元;纺织服装、服饰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3.2 亿美元;化学纤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2 亿美元。
2013 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纺织产业对外投资增长也明显加快,尤其是2015 年和2016 年两年的纺织产业对外投资合计金额超过40 亿美元,占2003 年以来的总存量的53.28%。
2017 年,我行业对外投资出现明显下降,全年境外投资金额11.8 亿美元,同比下降55.5%。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相关部门(发改委、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为了维护外汇储备采取的史上最严格监管措施。2017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2017 年年底,发改委颁布了《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2018 年1 月,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共同发布了《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报告暂行办法》。
建议:
1、建议支持纺织业在“一带一路”重点国别打造标志性项目。纺织服装行业作为基础性民生产业,是众多“一带一路”国家渴望发展工业的重要领域,也是最具可操作性、受欢迎和能产生显著共赢成果的产业。目前国家已经为“一带一路”投入了大量的政治、经济资源,上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专项基金、“两优”贷款以及援外项目层出不穷,但纺织企业的获得感不高。基于此,建议国家予以政策倾斜,用无息贷款、股权合作、援外等方式,支持纺织行业(以骨干企业为主要依托)在“一带一路”的重点国别,如越南、缅甸、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打造纺织产业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现代化的全产业链的纺织工业园区、细分产业的纺织产业集群等。
2、在行业努力提高境外投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纺织业海外利益保护。当前全球政经形势复杂,逆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思潮明显升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纺织企业保护海外投资存量利益和进一步进行全球产能布局面临较大挑战。客观上看,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欠发达国家或者地缘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商业规则和法治并不成熟,纺织业在“一带一路”区域进行投资的政治风险和企业运营风险不低。目前,中国纺织业在海外投资的存量资产已经远远超过一百亿美元,随着企业自身在尽职调查和海外运营中不断增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发出行业声音,让所在国大使馆和经商处熟悉纺织企业情况,在紧急状态下及时获知预警和维护自身利益。
3、建议国家做好境外投资相关统计分析和政策建言工作。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和困难,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计部门能够清晰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海外投资金额和项目的准确数额,也不能准确分析国内外纺织产业链布局和产能规模比例,这对开展行业研究、掌握行业国际布局进展以及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意见造成实际困难。下一步,希望政府能够积极支持中纺联组织力量做好行业境外投资、境外运营的基础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议商务部、发改委和工信部出台《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指导意见》。
(三)成本减负
目前,纺织行业成本过高问题依然突出。纺织行业综合制造成本在国际比较中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国内电价偏高,是越南、美国等地的近2 倍。在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不断提升,用电大量替代用工的情况下,高电价问题更加凸显。近年来,纺织行业受成本高企影响,参与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出现了国际市场份额流失、投资向境外转移等趋向。纺织企业努力通过生产效率提升,化解工资持续上涨、棉价长期高于国际市场等成本压力,电价过高问题仍亟待解决。
去年年底,联合会通过建立粘胶短纤维成本分析模型,以粘胶短纤维为试点案例,尝试建立纤维成本分析模型。模型分析了粘胶短纤成本构成,调研了粘胶生产流程中涉及的各类原辅料消耗系数、各类能耗数值、人工及杂项费用,分析各项成本的计算方法,确定数据采集来源及采集周期,形成初步的行业“即期成本”模型公式。
目前,中纺联在服装、家纺、印染、针织、棉纺和化纤等6个领域展开了成本分析模型的试点。以此为研究基础,加快探索梳理成本结构,监测成本波动趋势,建立成本高企的预警机制,为争取行业减负的政策扶持提供实证依据。
建议:
1、呼吁政府持续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能源产业体系的垄断体制,推进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建立能源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逐步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尤其是推动直接降低企业用电价格,缓解成本压力。
2、呼吁政府持续推进税费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进一步推进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的“加法”、市场活力的“乘法”。其次,推进税制结构改革和税率优化,逐步降低以制造业为主的各类实体经济的增值税税率,进一步缓解企业税负压力。最后,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精准降税措施,适度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对就业贡献能力强的纺织行业采取差异化的税收举措,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减税力度,狠抓政策落实,让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享受实惠。
3、呼吁政府持续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国债发行,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加快实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化定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机制,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中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完善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关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成立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4、呼吁政府加大对行业成本结构分析、构建成本风险预警体系的基础研究支持。通过建立成本监控的有效数据模型,助力行业与企业获得成本企稳的发展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新变化对行业发展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以环保为例,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值得关注:一是1 月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环保成本由费改税,确立了“治污减排受益、超标排污受损”的市场规则;二是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排污许可制度开始全国推广,环保要素价格开始全面纳入生产体系,责任资产化进入快车道。这些变化,要求行业必须转变原有发展模式,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攻坚任务,也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建成责任发展的绿色产业是纺织行业的全新发展定位。但是,在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纺织行业长期面临环保部门监管手段单一的问题,仅简单以关停、限产、禁止环评等方法进行监管,缺乏投资引导、技改支持等正面措施;有些地方不区分企业情况,采取地区性整体停产的监管方法,造成纺织企业生产、投资活动受限,成为纺织全行业平稳、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
新时代人们对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和更新频率不断提高,废旧纺织品和服装数量呈递增趋势。中国废旧纺织品存量大,居民家庭累计存量近亿吨,年均新增又近千万吨,而再利用率不到12%。
目前大部分废旧纺织品以掩埋焚烧的方式处理,不仅浪费资源,还易造成环境污染。废旧纺织品再利用存在回收体系不健全、分拣、再利用等关键技术缺失、再生产品品种少、品质低等问题。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业发展潜力大,再利用后可用于家具装饰、服装、家纺、汽车工业等领域,长远来看,产值能达到千亿级别,能够部分解决大量进口原料和存量未利用之间的矛盾。
建议:
1、改进环保监管措施。科学开展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兼顾污染防治攻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对印染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分类管理,企业在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应优先予以环评和备案。环保督查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印染集控区内,仅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采取停产措施,不对符合排放要求的企业采取强制停产限产措施。加强正面引导与支持。通过各级财政专项,支持印染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除了染整加工,化纤、纺织环节均可能产生污染物质进入印染废水。建议加强支持跨产业链技改合作,解决诸如金属锑、PVA 等印染废水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问题。
2、鼓励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在纺织工业的各环节采用先进的节能装备和节能技术,提升全行业的节能水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发展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物排放的生态染整加工技术。建立物理法、化学法兼济的废旧聚酯纤维高效连续再生纤维关键技术体系,循环再生纤维产品应用范围扩大到服装、家纺和产业应用等领域。
3、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再利用相关基础统计工作,开放二手市场,同时加强废旧再利用产品的开发,以设计研发带动回收、生产加工整条产业链发展。
4、现阶段,着力解决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1)缓解染料价格大幅波动对纺织工业健康稳定运行的不利影响。近几年,染料价格出现了巨大的非理性波动现象,以分散黑为例,价格从2016 年初的18 元/公斤上涨到40 元/公斤,之后降至20 元/公斤以下,目前又上升到45 元/公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染料价格大幅波动予以管控,并对出口价格明显低于内销价格的染料品种给予严格控制。
2)在控制总量的条件下,不宜过分提高排放标准的浓度限值。环境管理应重点落在排污总量控制与污染物浓度限值相结合上。在相同排污总量下,浓度限值不同将体现为对环境的冲击不同,以CODCr为例,排放总量相同时,100mg/L 与80mg/L 对环境的冲击区别并不大,而经济性和技术难度却相差很大。建议在控制总量的条件下,不宜过分提高排放标准的浓度限值。
(五)“智能制造”
结合《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纺织工业正全力加速“智能制造”的进程。《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是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和智能化产品三方面内容。
智能化装备主要包括粗细络联等产品自动转运系统、立体成型编织设备、印染数字化监控系统、光机电一体化缝纫系统等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控制、实时在线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的关键装备,实现机器代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柔性制造。智能化运营包括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是纺织业分步骤建设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和数字化工厂,包括智能化纺纱示范生产线,从纺丝到产品包装的智能化长丝生产线,全流程数字化监控的印染示范生产线,智能化服装和家纺示范生产线等;智能化管理是整合供应链、设计、生产、销售相关的全部环节,建立云工厂与实现电子商务。智能化纺织产品是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终端产品上的直接应用,传感、通信、人工智能技术与纺织技术结合开发智能化的纺织品服装,应用于运动休闲、监测与健康护理、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
可以看到,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力系统正经历全面升级。劳动者方面,随着行业工作复杂程度提升,劳动力竞争优势正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生产工具上,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劳动对象方面,数据成为重要资源,纺织材料价值含量不断提升,性能、功能、性价比、可获得性、经济型、环保性持续改善。创新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智能制造技术落地层面,2016 年5 月9 日,中国服装协会在工信部支持和推动下,联合相关产业协会、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议:
1、对工业体系内各行业公平对待,鼓励传统产业走智能制造创新之路。保护纺织服装企业智能制造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路线多样性多元化。
2、建议政府加强对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相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例如服装智能制造领域:柔性材料抓取精准技术、半成品服装精确传输定位技术、耐水洗低成本可复用RFID芯片技术等等。
3、建议政府结合地方政府配套,针对基于产业集群的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支持力度。例如集成设计、打版、小型智能化流水线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和示范平台。
4、国家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的针对纺织服装智能制造领域紧缺人才的第三方培养培训工作。例如智能制造总体构架工程师、精益管理(IE 工程)工程师、RFID 供应链应用工程师等等。
(六)“精准扶贫”与发展均衡
现阶段,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在此过程中,行业也应当响应中央“抓六个精准”的基本原则,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同时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部门,纺织全行业从业人员约2000 万人,在承担就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创意化在行业的深度推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产业生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日渐增强。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先行行业,纺织工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行业区域分布特征使得产业转移能有效促进沿海与内地资源对接,激活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潜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地区脱贫。以新疆为例,下一步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将聚焦在就业和扶贫工作上,特别是要与南疆22 个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挂钩。根据调研,2018 年各地报送纺织服装产业新增就业人数超过了10万人,新疆将切实地督导落实纺织服装产业新增就业计划。一是精准招录建档立卡的深度贫困人口就业;二是关注三类人员家属就业;三是把教育转化人员学习技能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近年来,纺织产业转移进度明显放缓,东部企业的转型升级投入再度成为行业投资增长主动力,中西部转移投资项目出现停滞,资源、成本、政策、体制等均是影响因素,产业区域布局结构急需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因地制宜进行必要调整。受国内制造成本高企影响,纺织企业境外投资快速增长,虽然表明企业跨国资源配置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在国内投资减少也对产业整体布局效率及转型升级进度产生直接影响。纺织行业急需建立国内外协调互补、区域间分工互动的产业布局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布局基础。
建议:
1、建议政府在重点产业集群推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把解决就业、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科学规划、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要立足于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把技能培训做为贫困群众增收的“强大动力”。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是助其脱贫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以贫困家庭职业技能培训和移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建议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农户+卫星工厂模式”。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贫困户一体的产业精准扶贫共同推进机制。科学布局卫星工厂,充分发挥卫星工厂对贫困村的带动作用,建立系统、完善的用工保障机制。
3、倡导均衡发展,还包括积极构建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生态。将世界级先进纺织集群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开放新格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资源集聚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有针对性的将行业资源与产业集群进行匹配,为特色小镇建设导入产业基因,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建设。
(七)“产融结合”
纺织服装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增加技术、装备、人才等多方面的投入和资金支持。但纺织行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国家支持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未能有效落实,银行惜贷、利息大幅上浮、收取贷款服务费、要求定期转贷等问题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