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发展中,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我国纺织产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产业转移不是设备简单平移,而是要升级。升级就要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其实质是要提升效率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即纺织未来的目标是转移升级、智能制造、生态发展,从而推进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步伐,为中国纺织做出贡献。”近日在江苏沭阳召开的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暨智能制造、生态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纪朝的一番话,精准点明了此次会议的主旨诉求。
的确,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在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生态发展方面正面对着新课题与新挑战,探寻产业转型升级可行性途径,是业内人士的一致共识。正因为如此,此次会议意义深远。
产业转移被全新解读
此次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作2016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报告。他指出,2016年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及结构调整总方针指导下,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展开。2016年产业转移呈现出纺织产业转移由东、中西、外三级互动向东部、海外、新疆和中西部四轮驱动发展;转移升级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旋律;政策导向仍然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环境压力、成本要素压力、产业转移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报告提出了2017年产业转移工作总的思想:牢牢抓住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把握结构性调整的方向,把握园区可持续发展内力;在服务对接模式上有突破,在智能、绿色园区建设上有突破,在布局合理分配上有新突破。杨峻强调,“十三五”是中国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打造比较优势,营造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处理好产业与社会、生态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最终建成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和纺织人才强国。
由此可见,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被赋予新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要在转移中完成升级,在升级中实施必要的转移,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努力提升供应链效率,从而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转移决定要素方面,将更加突出资本、管理、科技、人才等因素的作用,在新型发展环境下,特别要注意柔性化生产(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的价值作用,打造特色企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同时,报告还提出了2017年产业转移工作总的思想:“一个抓住两个把握三个突破”,一个抓住是牢牢抓住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两个把握是把握结构性调整的方向,把握园区可持续发展内力,三个突破是在服务对接模式上有突破,在智能、绿色园区建设上有突破,在布局合理分配上有新突破。
智能制造与生态发展备受重视
在产业转移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与生态发展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智能制造在纺织中的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规划出了智能制造在中国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即其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其核心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他强调,纺织在智能制造应用的同时不能忘了人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在作《智能制造与产业转移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转型升级》主题演讲时也指出,当前纺织工业面临着市场、资源环境与成本的多重压力,传统的以能量转换工具为推动力的经济将难以维系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没有竞争力,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让工业制造能够有效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缩短工期、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等需求,特别是为纺织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
而绿色生态无疑也是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就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与绿色发展问题谈到,产业转移是一个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其中成本要素是转移的一个重要动力。当前,成本驱动的转移在逐渐变弱,产业转移应该有新的动力,智能制造和生态发展成为更重要的动力。园区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应该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园区。他认为,生态与绿色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生态是指资源与环境的状态,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园区,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他同时建议,要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发展:一是产品层面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二是绿色的5化原则建设绿色工厂,为绿色制造体系奠定基础;三是以品牌企业为龙头,规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供应链的绿色水平。
有益的探索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表示,纺织产业是产业转移的先导产业,从过往的历史中可以找到一些规律、经验和教训,也应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和把握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一是在新常态下加速转移;二是在新战略下推动产业转移;三是在新理念下引领产业转移。本轮全球产业转移呈现双向转移特征,即中低端向东南亚转移、高端向欧美回流,中国纺织产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挑战;而国内的产业转移要实现转移地和转出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个双赢”。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健康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条件相比东南亚部分地区来讲也更具综合优势。
他表示,成本敏感型、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寻求成本洼地、政策高地是必然规律。从长远看,必须崇尚创新、注重人才,加快研发,培育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纺织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研究制定纺织各行业、各领域纺织智能制造的标准、规范和验证平台;二是在全行业推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三是推动开展纺织智能装备、传感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形成纺织智能创新体系;四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企业智能化步伐,构建未来纺织业发展范本。
实际上,行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早已不乏对智能与生态的探索者。近年来,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绿色”、“智能”两条主线,结合实际情况,全力打造高度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园——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智能时代”的到来使沭阳针织业在“经济冷环境”下出现了
“热”发展的“沭阳现象”。而“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的推出,则为我国纺织产业开展“智能产业园区”建设和以智能制造园区推动纺织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当前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沭阳打造了纺织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载体平台,集聚了一批创新型、智能型好项目,沭阳纺织产业正朝着高效、智能、生态的方向转型发展。
上一篇:
孙瑞哲:纺织业传统但不落后 地位依然稳固